網路时代的知識革命?-首屆維基大會採訪記
2005年8月8日創造每個人都可參與編寫,每個人都可免費分享網路百科全書,這是維基百科的理想。創始人吉米-威爾斯說:從自由開放的知識交流之混亂中產生網路时代的文化革命。這個理念的指引下,成千上萬的志願者──維基人在打造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
把吉米-威爾斯和成吉思汗相提並論未免誇張。700多年前,一代梟雄成吉思汗以颶風之勢佔領幾乎半個亞洲,兵臨多瑙河畔。今天,吉米-威爾斯帶領眾人在網路上也以驚人之速打造網上百科全書。從2001年起步至今,維基百科全書擁有120種語言的版本,200多萬個詞條。維基人自豪地稱,維基百科網站已經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50個網站之一。
共同理想還是為商業化打伏筆?
成吉思汗的野心是佔領,吉米-威爾斯的理想是分享。這也許是兩者最本質的區別。維基的理想是每個人可以隨時隨地在網上編寫百科全書,這裡的知識供任何人免費共享。而且,威爾斯的手下是5萬個來自全球的志願者,這樣的人每天都在增加,他們的工作不計報酬。據維基百科全書創始人威爾斯說,維基百科只有一個全職人員領薪水,負責軟體維護工作。其餘成千上萬的人敲擊鍵盤,如一群虛擬空間的螞蟻,為維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而忙碌著。這群螞蟻或是學生,或是職員,在現實社會中都有自己的角色。
2005年8月5日維基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次召開維基大會,記者招待會上,記者們詳細地詢問維基的資金來源。GOOGLE成功推出免費搜索引擎,成為行業龍頭霸主,如今GOOGLE員工手中所持的股票已令他們成了富翁。維基是否在打著免費百科全書的幌子,走上商業道路?威爾斯的回答是維基不會接收廣告業務。這是一個公益事業,資金來源於個人捐款和贊助,完全是由個人自發的社會行為。
來自法國的維基媒體基金會副主席德夫娃德女士平說,在生活中人們聽從老闆行事,在維基,因為共同理想,你可以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
威爾斯對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說:「很多人受到共享百科全書這個理想的啟發,尤其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智慧的人常常沒有條件做他們想做的事情,維基百科恰好提供了可能。另一個原因是做維基很有趣,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個Geek,喜歡和聰明的人一起交流探討,共同編寫,這是樂在其中的事情。」
維基計劃已經走出了百科全書
維基在四年發展中,成立了媒體基金會支持維基的運作,除了百科全書之外,維基還在發展頗受爭議的維基新聞,即由公眾自發撰寫編輯新聞,維基字典,維基名人語錄,維基多媒體音頻影片文字素材庫以提供給其他的維基項目再度使用等等衍發相關項目。
無論是維基軟體的發明者沃特-坎寧安還是威爾斯都沒有預計到維基發展到今天的狀況。按照坎寧安的說法,當大多數的軟體工程師把目光聚集在西瓜式的大工程上,他卻在留心細小的「芝麻」。WIKI維基源於夏威夷語,是快的意思,以此命名的維基軟體使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個頁面上添加,修改內容。任何人都可以創建新的頁面,之後任人修改。2001年,威爾斯受到維基軟體這個工具的啟發,開始創立全網民都可參與的網上百科全書項目。
挑釁知識權威?
這個全面開放的空間不僅給每個自願的維基人提供了話語權,而且成為網路上交流的平台。由此產生的網上社群正在聚集成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首先,他們發起了對權威的挑戰,來自中國的著名的集網路活動分子、部落格和維客於一身的Issac-茅 說:「以往百科全書的問題在於幾個權威固定了一個知識的版本。但是真正讓社會評論的話,一些觀點太偏激,觀點不完整。有很多這樣的評論,只不過人們給他們塑造了權威的形象。大英百科全書是權威的,因為花了很多錢,請了專家,但是哪個專家的觀點是完整的,絕對權威正確的呢?」
但是,來自權威和公眾的質疑是既然每個人都可以修改,那麼這些知識是否是正確而有價值的呢?維基至今不能解決的問題之一是內容的品質良莠不齊。前大英百科全書主編麥克亨利在2004年公開嘲諷維基百科猶如公共廁所,它看上去很髒,所以用的時候多加小心。或者它看上去挺乾淨,令人產生錯誤的安全感。實際上人們不知道誰在前面用了這裡的設施。
維基原則:中立觀點
這樣的評論當然惹怒一些維基人,不過,威爾斯對此表現倒是坦然,他強調麥克亨利忽視了維基背後一個強大的社群,他們是內容的監督者,是一支不倦的清潔隊。維基不只擁有一個版面,在有爭議的詞條內容後面都有討論版,不論是內容上的疑問還是政治見解不同,人們都可以在這裡討論。因為這是開放的空間,所以爭論和被修改的條目都得到呈現。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阿仁是中文版維基人,他是醫科大學學生,除了編寫維基之外,還負有管理員的責任。當討論版上的爭執發展到人生攻擊謾罵,或者惡意破壞的情況下,管理員可以禁止這些人的話語權。擁有特權的管理人是在維基人中由公眾評選產生。阿仁說,維基不會因為政見不同而剝奪一個人的發言權。維基的性質和論壇不同之在於論壇裡常常會偏離討論而溝通的目標,最終成為爭一高低的場所,而維基人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是定義知識,爭執雙方在討論的前提下共同推出公平的詮釋。維基人始終強調的原則是NPOV〔Neutral Point Of View〕中立觀點。
而在中文維基百科裡,目前最有爭議的詞條是台灣和與之相關的名詞。來自大陸和台灣的人不斷交互修改,不斷討論關於台灣的歸屬問題,台灣人是否是中國人一說。政治現狀不改變的話,維基百科上的爭論是一盤永遠下不完的棋。Issac-茅恰在這個境界中看到了維基最大的優勢:「維基的優勢在於永遠DETA版,永遠沒有終結版本。吉米-威爾斯也不會這樣說。他也不知道明天還會產生什麼令人驚訝的事。因為維基每天都在產生新的內容,新的有價值的表現形式,所以每天都在進步……」
開放知識輿論空間並非是中國政府的所愛,據參加維基大會的中文維基人介紹,維基在中國先後兩次被封。其中一次是在六四紀念日的前後。來自台灣的維基管理員虎兒專職媒體的法律咨詢事物,維基百科是他的理想,他一直參與編輯和管理的工作,虎兒介紹:「維基中文現在的詞條有3萬多個,這是發展了2年的結果。註册的維基人有18,000個,但是每月編輯超過100次的大約有60到70個人。」
和其他語言相比,擁有龐大網路用戶背景的中文維基發展卻並不驚人,如德語維基已經擁有26萬個詞條,社群的組織趨於專業化,吸引媒體和公眾的視線。生活在德國的維基管理人Wing如此解釋到:「……中立不符合大陸的要求,我們對大陸一些非常活躍的維基人也很擔心,我們曾經考慮在大陸開設維基基金會或社團,但是目前的環境非常不利,所以不太可能。」
而維基百科中文版在台灣發展卻不錯,維基人定期聚會,交流訊息,討論問題。但是虎兒和阿仁兩位華人說:「 維基中文始終要靠中國人來帶動。有一個人說過一句話,如果中國人在這麼一個偉大的計劃裡缺席的話,那真是很可惜。」
偉大計劃依然在實驗探索中
維基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理想主義者。但是沒有終結版的百科全書依然給用戶帶來很大的困惑是,今天的內容可能和明天不一樣。尋求知識真理的人在開放的空間裡看到不同的詮釋和見解時,是否就有自我判斷的能力?沒有定論的知識是否會令人失去信任,迷失方向?維基的開放空間同樣給有政治或商業目的的人提供了濫用的可能,雖然維基人Issac-茅說的開放空間裡,社會有自我修復的能力,因為有一個公眾力量始終在自發監護著它。但是,維基的理想社會並不能阻止濫用。
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威爾斯承認,偉大的計劃是一個實驗,在不斷發展,自我調整。維基百科可以成為學習新知的入門,但它不是最好的途徑。
而恰是維基的社會性在今天的網路時代更令人深思。技術的發展讓人無法現在預想維基的未來。維基創造的開放平台和它背後的社群組合,自然形成了社會性行為,各方的參與和影響已經使維基產生自我的發展趨向,人們在參與中,但是並不能控制它,它有了自己的成長道路。
當人們還在爭論維基百科是否能和權威百科全書角力的時候,貌不驚人的威爾斯在維基大會的開場白上用淡淡的語氣宣稱,今後的理想不僅是開放自由百科全書,還有字典,音樂,教科書,地圖,社區等等。維基是否帶來一場文化的革命,人們正在感知它。(艾柯)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