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能源在招手,中國大舉進軍非洲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6年5月15日

今天的非洲大陸上到處可以看到中國人的足跡。不論是在蘇丹的油田上,還是衣索比亞高地上塵土飛揚的築路工地上,來自中國的工程師、技術員、商人正在「征服」 這片土地。

https://p.dw.com/p/8TYp
中國以磅礴的氣勢推動非洲經濟發展圖片來源: Alexander Göbel

中國發現了非洲「新大陸」, 而其他國家卻沒有察覺。在歐美人眼中被飢餓和災害籠罩的非洲大陸在中國人眼中卻正好相反,中國人在那裡看到的是巨大的能源資源。

當然,中國進軍非洲的目標是為了保證飛速經濟增長提供能源。最近,中國國家胡錦濤再度出訪非洲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石油、銅、鈷、白金──中國需要一切

4月,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出資27億美元,收購了奈及利亞一個產油量相當豐富的油田45%股權。隨後,胡錦濤訪尼期間,雙方簽署了石油開發合作協議。協議約定,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獲得4塊油區的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

作為回報,中國在奈及利亞投資40億美元修復奈及利亞落後的基礎設施,包括修建道路、電廠和鐵路網。在奈及利亞南部計劃建造一個自由貿易區,中國企業對此興致勃勃。從那裡,商品貨物可以順暢地運往西非和中非。據估計,這項投資的金額達到70億美元。

中國大舉進軍非洲的野心已經昭然。此間,中國已經成為蘇丹最大的石油購買國。安哥拉是繼奈及利亞非洲第二大產油國,在那裡,已經站穩腳跟的歐美國家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在剛果,中國大量收集銅、鈷等原材料,在津巴布維收集白金。而南非的礦業集團提供的煤、白金、生鐵根本就不能滿足中國的需求。

中國和非洲的貿易金額正在以天文數字的速度增長。90年代,中非之間的貿易金額就增長了700%,從2002年至2003年貿易額翻倍,從90億歐元增長到185億。2004年,又增長了100%。中國已經趕超英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之後非洲第3大貿易夥伴。

Symbolbild Ölfässer Miniquiz Mai 2004
為了石油,政治免談圖片來源: APTN

中國為了進入非洲市場使用的戰略手段歐洲在70年代曾經使用,這種手段在今天看來是政治錯誤的。中國對非洲國家貪污、腐敗、獨裁的政府不聞不問,推進非洲國家的民主被中國人理解為「該國內政,不干涉」。中國人在談判時不惜以金錢開路達到目的。

中國特色的一箭雙雕

比如安哥拉,由於發現新的油礦, 該國的經濟增長率幾乎達到20%。鑑於安哥拉政府驚人的腐敗情況,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打算停止對其施放貸款, 但是中國政府毫不猶豫地向該國提供20億美元的貸款。安哥拉政府計劃將這20多億美元貸款用於修復被30年內戰摧毀的基建設施。不過,中國提出的條件是,70%的基建項目由中方企業來承擔,一部分的貸款以輸送石油來償還。

這筆交易的好處在於,中國將基建項目一手包攬,從資金到基建以及當地人員的培訓,整套服務的費用和歐洲企業的報價相比,簡直就是九牛一毛。

中國進軍非洲並非只是為了獲得能源,同時也覬覦非洲的市場。中國商品價廉,適合非洲的消費水準,於是大量湧進非洲市場。而非洲本地的的商品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中國進軍對非洲的利弊

非洲面對中國的大舉」進攻「悲喜交加。一方面,中國以磅礴的氣勢迅速佔領非洲市場,參與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去年非洲的經濟增長率達到5.2%,史無前例。這是由於中國對能源需求在非洲形成的經濟推動力。中國還免除了一些非洲國家的債務,共達100億美元。還派遣醫療隊到非洲大陸,每年接收來自非洲的上千學生和工人學習培訓。

但是,非洲國家也抱怨中國大批使用中國勞工。而且,中國對非洲一些國家的腐敗獨裁束手旁觀,這對推動非洲可持續性發展沒有任何積極的作用。

同時,中國人在非洲大興土木,建造街道、橋樑、醫院和學校,價格低廉,品質優良。而建造的速度之快是一些又歐盟資助的項目無法比擬的。哪裡有道路,哪裡就有貿易,這促進了非洲經濟的獨立,西方世界已經預見到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