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競渡-在中國很古老,在德國很新潮
2004年9月28日說起龍舟競渡的歷史起源,民間傳說眾口紛紜,流傳最廣的是緣於紀念楚國詩人屈原。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因政治主張不被采納,反遭小人誣陷,含恨抱石自沉汨羅江。楚人憐之,紛紛駕船爭逐江上相救。隨著時間推移,龍舟競渡逐漸從地方習俗演變為專業賽事,形成有章法、有規範的龍舟體育文化,並蔓延到世界近45個國家和地區。
德國民眾開始認識中國龍舟是在八十年代末期。1987年,受邀為杜伊斯堡的世界賽艇盛會助興,兩條神靈活現、五彩繽紛的游龍在水面競飛,其別開生面的表演令觀眾耳目一新。但德國水域真正擁有自己的龍舟隊伍卻是在兩年之後──恰值漢堡港慶800周年,台灣方面獻給歐洲經濟夥伴一份禮物:數條傳統風格的木質龍舟。
1989年,德國龍舟協會(DDV)以3支團隊的規模起家,如今人脈迅漲,旗下囊括97支隊伍、2500名會員,而這並非無因可循。波茨坦普魯士龍舟隊隊長皮特.亨彭原為皮筏艇運動員,1998年改入龍舟協會。他解釋說,龍舟體積大、隊員人數多,有鑼鼓、有吶喊,訓練起來人聲鼎沸,比孤家寡人的賽艇有意思多了。
正如所有的集體競技,齊心協力的團隊精神是龍舟決勝的關鍵。賽前每周3到4次的集訓不僅鍛煉耐力、體能,訓練技巧,更是隊友們相聚暢談、聯絡感情的大好時機。每年聖誕節前夕,普魯士龍舟隊還組織島嶼郊遊活動;賽季結束後,全體隊員駕龍舟環繞波茨坦城一周,全長36公里的水路大約耗時4至5小時。長此以往,這種一年一度的「水上告別游」已經成為團隊經典的特色項目。
難能可貴的是,龍舟隊員所有的努力與付出都是以個人愛好為出發點。沒有政府的扶持,沒有廣告商的贊助,甚至連出國比賽的費用都需個人自付。但是尚未摻雜商業利益的體育活動本身散發著純汁原味的魅力。這種在中國很古老、在德國卻很新潮的水上運動將隊友們擰成了一股繩,正如常言所說:「大家都坐在一條船上。」
龍舟運動員多半是半路出家,有過其它體育領域,諸如賽艇、手球、橄欖球等賽事訓練的經歷,身體素質、技術領悟能力都出類拔萃,其中也不乏前世界冠軍級的頂尖高手。
現年45歲的皮特.亨彭先生便是一例。自1998年入行以來,他與妻子、女兒分別加盟普魯士龍舟隊中年公開組、中年女子組、以及青年女子組,儼然一個「龍舟之家」。從歐洲盃到世錦賽,從馬爾默到波茲南,普魯士隊最近四年來捧回的獎杯擺滿了展示廳的四壁。亨彭太太說:「我曾經是獨木舟運動員,退役後也非常需要定期的體能鍛練,加入龍舟隊之後感覺身心振奮。大概運動也會讓人上癮吧。」
10月15日,亨彭全家將隨全隊一道飛往上海,參加將在那裡舉行的第五屆國際龍舟錦標賽。皮特.亨彭說,他盼這一天盼了很久了,能夠拜訪龍舟的故鄉,真正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屆由中國做東道國的錦標賽原本定於2003年,卻因為薩斯的緣故整整推後了一年。
雖然劃了那麼久的龍舟,皮特.亨彭還只能通過電視、雜誌、網路等媒體平台認識中國。那裡的龍船更美,陣容更大,同行更多吧。--皮特.亨彭這樣猜測。在中國經濟繁榮舉世矚目的今天,龍舟傳統是否在神州大地得以發揚光大了呢?下個月底,答案自見分曉。
(亞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