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教分离社会能够容忍多少宗教符号?
2007年9月17日德国 – 政教分离社会却充满了矛盾
科隆大学法学系教会法专业穆克尔教授的办公室里挂着一个青铜十字架,十分醒目,对面的墙上挂了一幅教皇本笃十六世的照片。穆克尔教授解释说,这在大学的办公室没有任何问题,办公室主人可以自由随意地选择装饰物。不过,教室里也可以挂上个十字架吗? “这样的话,很可能遇到违反了中立原则的麻烦”。 “中立原则”的含义是在某些特定的公共场合如法庭或者教室,不可给人倾向于某一宗教立场的印象。
在德国,宗教纯属私人信仰。不过,这只是理论。穆克尔教授的办公室并不是他的私人房间,却悬挂着宗教饰物。这一例子勾画了一对矛盾:德国宪法“基本法”规定德国只能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在宗教观和世界观上必须信守中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宗教和国家之间却密切合作,二者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点同法国不同)。
这一矛盾表现在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德国没有国教,(这一点同英国不同),没有国家下属的教堂,不过,德国国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教会彼此渗透,合作非常密切,比如,德国宪法规定国家由财政部门负责收集教会税,宗教课程是公立中小学的必修课,国家耗巨资补贴教会从事公益事务,包括办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穆克尔教授认为,这也就是教会在德国为人们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原因。公营领域之后,教会是德国第二大雇主。
宗教的复兴
近年来,德国教会不断抱怨教徒大量减少,他们总说,宗教处在危机阶段,一时还难以克服。当然,教徒减少意味着教会税的降低。然而,如果注意观察便会发现,与此同时,教会正展现着巨大活力,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正在扩大。这一趋势并不局限于基督教。
2007年5月,50万热情的基督徒在科隆以狂欢的劲头上演了一台“教会节”,连庆数天。2007年7月,达赖喇嘛来到汉堡教学,10天里招来5万听众 。去年有教皇亲临的“世界青年日”更是德国数十年来经历的规模最大的一场大派对。
建清真寺引发的不是法律辩论
哪里有宗教,哪里就会有象征宗教的物品。无论哪一种宗教,都必须通过礼仪和象征符号来体现。没有它们,也就消失了宗教。那么,一个象德国这样政治同宗教分离的国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宗教的象征手段,才是既不改变国家性质,同时也保障了宗教信仰的自由呢?
从法律角度讲,德国科隆市穆斯林建造清真寺的计划并无可非议,至少象穆克尔教授这样的专家这样认为,他说,对修建清真寺的讨论是一场政治讨论。人们讨论,清真寺的塔尖该多高, 清真寺的圆顶该多大,说穿了就是,一个象科隆这样原本自由、开放、宽容的大都市,到底能够容下多少清真寺。反对建清真寺的人究竟为何反对? 为什么建教堂不会有问题,建清真寺就自然引发问题?德国穆斯林觉得他们信仰宗教的基本权利受到伤害。
禁止的只是一些非基督教符号
对女教师能否在公立学校佩戴穆斯林头巾,德国几乎所有联邦州的法院都有判决。这些判决更让德国穆斯林证实了对自己的不平等待遇:虽然都是禁令,但禁止的对象却是有选择的。只有柏林法院的禁令严格禁止公立学校教师佩戴宗教象征饰物进入教室,不论哪种宗教符号都一律禁止;而其他州则是在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之间进行了严格的划分:前两种宗教的象征物可以,但伊斯兰信仰的象征物头巾,女教师却不能佩戴。
判决书在陈述理由时几乎一致认为,首先,头巾是对伊斯兰元教旨派别的宗教认同,是压制妇女权利的标志。其次,女教师佩戴头巾违反了公立学校倡导的宗教中立原则。有的判决书中明文写道,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宗教象征物如小黑帽或十字架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因此它们是允许的。
然而,这里问题在于,德国的宪法要求国家在所有宗教和世界观面前保持中立。显然,禁止头巾而允许其他宗教饰物同宪法精神并不吻合。在“头巾”一事上,联邦宪法法院曾于2003年做出“严格平等对待”所有宗教信仰的判决。
今后的讨论也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最近的一次判决是今年8月14日杜塞尔多夫地方管理法院做出的,它再次确认了穆斯林女教师不能带头巾上课的以往判决。但这次宣读判决书时,法官郑重提出,区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象征物的做法是不允许的。在宗教领域内,许多问题都还没有找到答案,但头巾的例子格外典型,它形象地告诉人们,宗教的复兴让一个政教分离的社会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能否经受住考验,对此,德国还在继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