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容忍居留”的避难者
2004年3月26日布莱梅马提尼区的教会幼儿园里,七岁的帕梅拉玩儿得正起劲。小女孩终于有了片刻空闲,不必面对家里头爸爸妈妈的愁眉苦脸,数年来她的家庭一直压力重重。因为爸爸诺克佩特和妈妈维克托琳由非洲多哥逃往德国,他们想在不莱梅申请避难,却只得到“容忍居留”的许可。帕梅拉和12岁的姐姐卡因娜、2岁的弟弟威廉也给笼罩在愁云里,或许哪一天一家人就被遣送出境了。
据难民权益倡议团体的统计,和诺克佩特一样,在德国有25万人生活在这种夹缝状态之下。政府不接受他们的避难申请,而只给开个“容忍居留”的证明。仅布莱梅就有近2600人陷于这种尴尬状况,其中不少是战争避难者。“他们前途未卜、人格被侮辱、被生活的重负压得抬不起头。政府给他们的“容忍居留”短则两周,长不过两月。”不莱梅普世教会外国人工作协会的拉奇门克说。
诺克佩特1994年来到德国。所谓“容忍居留”指的是,他和家人只许在布莱梅范围内活动,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许有条件的打工。数年后,诺克佩特才能得到工作许可,真正挣钱养活家人。
在多哥,诺克佩特是独裁者艾亚得玛将军的反对派的一分子。“我发过传单,在1993年的骚乱中被捕。”40岁的他诉说着自己受过的严刑拷打以及后来去邻国避难的故事,在那里他仍对密探充满恐惧。
军阀们也曾关押过他的妻子,企图审讯出丈夫的下落。被释放后,维克托琳跟着丈夫流亡。“曾经的牢狱生活让她恶梦连连。”拉奇门克说。监禁中所遭受的虐待给她以精神和身体的双重重创。
孩子们虽然都在德国出生,早已融入到环境之中,德语也比他们的父母说得漂亮得多,但是仍受到驱逐出境的威胁,他们睡不好,有时心情甚至于极度沮丧和恐慌。
“在他们心目中,布莱梅就是自己的家。”拉奇门克说,现在他正和难民权益倡议团体的人致力对新的移民法规的商讨:“在这里长期生活的人,也应该获准在这里留下来。” 诺克佩特怀着紧张的心情等待着,被“容忍居留”一年后的4月份,是和外国人局预约好的审核日期。那一天,是决定他能否在德国留下的日子。